【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英國動物活體實驗數量又創新高,引起動物保護團體密切關注。據統計,2012年動物實驗累積數量較過去增加了8%,大多用於基因改造實驗。2010年英國政府雖然簽署動物權益防制條約,如今又因醫療、科技發展與人類需求,讓動物成為犧牲品。然而,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受訪時認為,依現今技術,仍沒辦法取代動物實驗,只能先用人造皮降低藥物或產品毒性,以減輕對動物的傷害。
根據英國內政部統計,2012年用於生物科技實驗的動物樣本數較過去成長了8%,約為411萬隻動物樣本,比2011年多出31萬隻。其中,用於基因改造的樣本數約有191萬,較過去增加了22%,比非基因改造在動物樣本多出23萬隻。在這之中,又有13%的動物用於危害健康的基因突變實驗。
另外,約有3分之1的動物實驗使用小白鼠做為實驗對象,相當於198萬隻,其次是田鼠、魚。另外,以獼猴、狒狒為樣本的動物實驗也增加了22%。據英國官方提出的報告,近年來開啟了很多新的研究計畫,都是為發展醫療與生物科技,而不得不做動物實驗。
然而,在2010年英國首相卡麥隆簽署的協議中就提到「政府將致力於終止動物實驗並保障動物權益。」如今遭英國反活體解剖組織指出,政府在選後沒有落實承諾,讓許多動物受苦。雖然從1998年就一直在推動廢止動物實驗法案,但屢遭駁回,如今內政部官員竟聲稱基因改造實驗並不會影響動物健康。
雖然動保團體積極為動物權益發聲,但仍有許多品牌認為,為了客戶使用安全與醫學發展著想,動物實驗是必要的。P&G寶僑一年用掉五萬隻動物做實驗,他們曾在聲明中表示:「我們不會停止動物實驗,因消費者的購買行動支持我們繼續做下去。」許多動物在化妝品實驗過程中皮膚潰爛,或因無法發出聲音而劇烈掙扎,進而扭斷脖子。
根據第29期的《台灣動物之聲》,目前已有足夠的技術做出人造皮,或是從豆類和南瓜萃取出的物質等30種以上的替代方案,可以取代化妝品、保養品、牙膏所進行的動物實驗,成本也相對低廉。但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指出,人造皮或者植物萃取物只能用於動物實驗的前導測試,降低藥物或化妝品的毒性,盡量減輕對動物的傷害。
孫以瀚表示,目前全世界都在尋找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但依現今技術不太可能達到。他說,基因改造、藥物測試或者是醫學院的各種手術練習,都一定得使用接近人體的生物進行實驗,已達準確,並降低對人體的傷害。目前台灣科學界主要使用小鼠、大鼠、豬、狗等進行實驗,極少用靈長類做為實驗樣本。為保護動物,也降低實驗成本,積極尋找替代方案是當務之急。
圖說:兔子常被當做化妝品實驗的對象,進行眼睛刺激測試,常導致失明或因痛苦掙扎而扭斷脖子。(Photo by www.understandinganimalresearch.org.uk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http://www.mediapeta.com/peta/PDF/companiesdotest.pdf 有進行動物實驗的品牌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xel.quantserve.com/pixel/p-89EKCgBk8MZdE.gif&width=1&heigh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