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然環境.環保情報

極端氣候頻傳 研究:人類所為

(法新社華盛頓5日電) 18國科學家今天說,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導致的氣候變遷,是去年6起極端氣候事件部分發生原因。

極端氣候頻傳 研究:人類所為

專家小組檢討2012年12起惡劣天候事件,包括美國與非洲乾旱,以至於歐洲、澳洲、中國大陸、日本與紐西蘭豪雨。

這些精心挑選的天候事件約有1半因為海水溫度與氣溫較高等因素,顯現出災情會比預期還要糟糕的徵兆。而海水溫度與氣溫升高是因為大氣層中溫室氣體與氣膠微粒增加所致。

這篇名為「從氣候角度解釋2012年極端天候事件」(Explaining Extreme Events of 2012 from aClimate Perspective)的報告發表在「美國氣象學會公報」(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Society)。

科學家說,澳洲豪雨、東非乾旱與歐洲西南部創紀錄的冬季乾旱,部分原因是人類影響氣候所導致。

另一個例子是紐西蘭2011年12月在2天內降下6740毫米雨量。科學家說,這個被視為500年一遇的超級大降雨形成原因可能是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導致空氣中濕度極高。

然而,中國大陸與日本也發生異常降雨,雖然很極端,但似乎與人類造成的氣候變遷沒有明顯關連。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國家氣候資料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的主任科學家皮特森(Tom Peterson)說,想研究極端氣候的諸多成因很困難,因為氣候變遷可能是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之一,但非唯一因素。(譯者:中央社何世煌)

亞洲頻蓋發電廠 魚類汞汙染攀升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統計指出,中國與印度為追求經濟發展,不斷蓋發電廠,未來還有將近700家陸續興建中,然而美國大學研究卻發現,棲息在太平洋的深海魚類,其體內汞含量不斷增加,而元凶就是這些燃煤發電廠排放的氣態汞,隨著大自然變化進入到海裡的結果。

世界資源研究院指出,就在中國與印度發電廠數量一直增加之際,亞洲排放的汞汙染比例就已佔去全球將近一半,另外,全世界陸續興建中的發電廠約1100家,其中76%都位於中、印兩國。美國密西根大學及夏威夷大學科學家追蹤9種棲息於北太平洋魚類體內的汞化學足跡,結果發現這些汞汙染,是源自亞洲燃煤發電廠排放的物質所造成。

氣態汞會從發電廠排放到大氣中,藉著風飄散到千里之外的海洋上空,再透過降雨滲入海洋系統,研究者派普表示,「人們認為海水汞汙染來源可能是來自泥沙堆積或沿岸堆積物,但是這次結果卻發現汞主要是來自大氣。」

由於深海裡的菌類會將汞轉化成「單甲基汞」(monomethylmercury),這是一種對人類來說具有相當毒性的物質。因此,研究者建議,鮪魚及劍魚等深海魚,其體內易含有較高的汞,不宜再食用,黃鰭鮪與鬼頭刀等淺水魚,則是相對較安全的食用魚。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

圖說:美國研究發現,太平洋魚類發現汞汙染,其來源應該與亞洲不斷興建的燃煤發電廠所排放的汙染造成。(photo by greyhound dad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下週核安實演 首次納入斷然處置

新頭殼newtalk2013.09.06 王立柔/綜合報導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預定9月10日、11日在恆春地區辦理「核安第19號演習實兵演練」,特別的是,這次的演習將首度納入核電廠夜間斷然處置、空中及海上輻射偵測等作業。原能會核能技術處長徐明德更強調,貼近民眾是這次演習的特點。

由於過往的核安演習常被質疑為紙上談兵、演習如作戲,且民眾無法參與,原能會針對下週的第19號實兵演練,今(6)日下午召開記者會,由副主委周源卿、核能技術處長徐明德說明相關細節。

徐明德表示,貼近民眾是這次演習的出發點,首次邀請3公里內民眾進行預防性疏散演練,目前約有200人參加,演習也將注重國中小學學童、獨居老人及安養中心等弱勢族群。

針對疏散方式,徐明德說明,民眾若能自行開車,可依政府指示疏散,若沒有交通工具,則在集結點、住家附近的客運站牌等候政府車輛接駁,未來核一二三廠附近的居民疏散模式都是如此。

徐明德也指出,有鑑於日本福島核災時因電力中斷、注水系統無法使用而釀成災禍,這次的演習選擇在黑漆漆的夜間展開,實兵演練「斷然處置」等措施,而國軍及海巡署也將進行空中及海上的輻射偵測作業,並考量交通中斷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成立之前,異地異廠的緊急空中調度搶救問題。

這次參與實兵演練的單位包括原能會、台電公司、核三廠、中央氣象局、國防部、陸軍第八軍團、海巡署、屏東縣政府、南部輻射監測中心、大光國小等單位,參與人數共達5000人次。

那布、巴奈 歌聲訴求非核家園

【台灣醒報記者黃文瑜台北報導】溫暖、激昂的歌聲,直撼人們心坎。歌手那布與巴奈,從9月到11月將在全台展開50場巡迴演唱,用歌聲訴求非核家園,7日舉辦「媒體場」,巴奈表示,我們應該要知足,並找到開發與保護環境的平衡。各地反核自救會的代表也將出席參加,呼籲大家更加重視核電對台灣可能造成的傷害。

那布與巴奈兩人在現場用嘹亮的歌聲,一首接著一首,唱出對土地的情感、人文關懷,有回憶、也有對世界的憐惜,歌曲與歌曲間,以輕鬆的言談,講述嚴肅的議題。讓臺下聽眾在笑聲中,能認真看待核四,甚至有人聽著歌,就紅了眼眶。

「一個人喝得了兩瓶高梁嗎?那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喝這麼多?」巴奈說,在開發與保護環境中取得平衡的要點,就是知足、不貪心,「我們的祖先,都知道要怎麼與自然和平共處,但我們卻對環境要太多。」

那布與巴奈將從台北出發,在全台灣的小書房、咖啡廳巡演,希望能與民眾面對面,聽聽台東原住民反核的聲音,並希望不要透過公投,即能讓政府停止核四建設,訴求給下一代安全、沒有恐懼的非核家園。

北海岸反核聯盟執行長郭慶霖表示,當地居民已和核一核二廠做了很久的鄰居,要是台灣發生像日本一樣的地震,後果將不堪設想,台灣就會滅絕了。巴奈也指出,核廢料是現在核電最大的難題,她不希望台東達仁鄉成為下一個蘭嶼,雖然政府說是低階核廢料,但是也要花300年的時間才能對環境無害。因此他不止反核四,還反核能。

圖說:那布與巴奈用歌聲訴求非核家園,並將在台灣展開50場的巡迴演唱。(Photo by 黃文瑜/台灣醒報)

北市最新核四民調 同意核四停建下降8%

臺北市研考會今天(六號)公布最新一波的「核四民調」,結果顯示,假如明天舉行核四公投,台北市有六成一的受訪民眾,表示會出來投票,五成八同意核四停止興建、不得運轉,但與今年三月第一次民調結果相比,願意出來投票的受訪者銳減一成,同意核四停建的比例,也下降了八個百分點。(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研考會今天(六號)公布八月份的「核四民調」,這次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被問及,如果明天舉行核四公投,會不會出來投票時,有61%民眾表示會出來投票,比今年三月第一次調查時,下降10個百分點。表示不會出來投票的佔33%,也比三月時,上升10%。至於被詢問是否同意核四廠停止興建不得運轉,同意停建者有58%,比較三月份下降達八個百分點。顯示民眾的態度,在這半年之中,已經產生變化。

至於民眾對於核四議題的關注程度方面,這次民調發現,有66%的民眾關心媒體對核四議題的討論,而被詢問是否與他人討論核四相關議題時,經常或偶而討論的比例,首度降到五成以下,只有45%,比較三月份首波民調時,下降了十個百分點。

台資源回收有成 加拿大引借鏡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6日電)環保署永續發展室今天表示,加拿大地緣政治觀察家於今年5月發表一篇專文,盛讚台灣資源回收改革可供加拿大借鏡學習。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永續發展室指出,加拿大「地緣政治觀察家(Geopolitical Monitor)」於5月27日在其網站(http://www.geopoliticalmonitor.com),發表1篇標題為「臺灣資源回收改革可供加拿大學習(Taiwan’s Recycling Revolution: Lessons for Canada)」的專文。

專文內容指出,台灣在1998至2010年間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47%,每人每天垃圾量卻減少57.5%,加拿大每人每天垃圾產量則持續高於其他國家。此外,內容也分析四合一回收計畫,包括垃圾隨袋徵收及回收基金機制,是台灣垃圾減量得以成功的關鍵。

專文作者指出台灣的「垃圾費隨袋徵收」,把垃圾減量和回收的責任放在民眾身上,回收做得越好就越省錢。台灣部分城市在1999年至2003年間,靠「垃圾費隨袋徵收」就減少28.3%垃圾量。作者也進一步推測,已在加拿大部分城市推動的垃圾「計量付費」作法,未來應會在加拿大普及。

作者建議,加拿大可借鏡台灣回收基金運作機制,由中央統籌回收基金訂定規範及徵收;由地方協調執行,讓基金最終流到地方政府、回收業和社區。作者認為,這樣作法既可免除加拿大民眾對聯邦政府介入傳統上由省級政府主政業務疑慮,又可提供經濟誘因,讓廠商須創新使商品成為綠色產品,以降低基金費用。

作者也呼籲,加拿大垃圾山正逐漸堆積,而台灣成功展示不必徵收新稅又不需官僚介入的垃圾減量方式,是加拿大該思索變革的時候。

對於這篇專文對台灣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成效的讚譽,環保署表示感謝,並感謝全國民眾把環保理念在生活中落實,使台灣資源回收和垃圾減量能獲國際組織肯定。10209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nzen88 的頭像
    kunzen88

    方格館

    kunzen8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